找到相关内容1455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吴汝钧著: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(3)

    意味,其一是认识论的意味,另一则纯是救赎的意味,认识论的意味是很微弱的。这里我们先讨论意味的一心三。这种观法,智顗在三大部时期已有提到。它基本上是以一心化为三智,所谓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或智、假智、中道之智,以同时观照对象的不同的真理层面;空无自性的层面、施设假名的层面与非非假(双边否定)而又亦亦假(双边肯定)的中道的层面。大抵来说,这三种观分别为从假入、从入假观与中道第一义...

    吴汝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5847621.html
  • 觉之教育的实践理念与方法──以《维摩诘经.观众生品》的“慈悲喜舍”为基础的初步探讨

    。   为了明了上述理念开展的可能性基础,本文拟先探究《维摩诘经》中的慈悲喜舍观,包括:以大乘观众生,如何衍成无住而生一切法的义理,并理解慈悲喜舍行的实践原则;再思考“觉之教育”理念的安立,及其在...大乘的角度加以阐释。   (二)<观众生品>中慈悲喜舍观之义理分析(智、悲、行)   1.大乘-明众生无自性   为成就严净佛土,菩萨应当:   正一切有情,譬如幻师观所幻事。(大正14,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260065.html
  • 中国天台宗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诠释

    的“三是偈”,表达了龙树中学的“缘起性”的思想。但是在三论师那里,此偈只是阐述了“真俗二谛”的道理,而把“中道义”当作是“体”:  “因缘生法”是俗谛,“即是”是真谛,“亦是中道义”是体。  ...之心不可得,而于此一念心中圆修、假、中三,圆发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圆照、假、中三谛。三谛在这里是所,而三为能。智者云:  若一法一切法,即使因缘所生法,是为假名,假观也;若一切法即一...

    容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32366957.html
  • 圆顿止观的哲学意义(2)

    观亦有待于圆教之提升而一一成为圆实妙法,所谓开权显实。故以下先明次第三。   次第三是:一,从假入;二,从入假观;三,中道第一义。“若一法一切法,即是因缘所生法、是为假名假观也;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也;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”22、次第三即是分别地三谛,就诸法实相言,圆顿观尚不可得,宁复有次第三?故次第三观乃相应于修行主体之境界而言,由修行主体之不同境界即对诸法实相的...

    戈国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51083499.html
  • 《台州文化概论》——天台宗佛教哲学

    》一书,而且贯彻 整个天台哲学体系。从佛教经典上看,“三”语出《菩萨璎珞本业经·圣贤学观品》:“ 从 假入空名二谛观,从入假名平等,二为方便得入第一义。此之三即是《大品》所 明三智。” 发...现象的真实相状。并把它应用到修习 的圆顿止观法门(即“法华三昧”),推广于一般行事,益见具体。  慧思“三”所陈述的,仅是对象在缘生状态中的非有非无的意义,这里、假、中的“ 中”是双遣中。智者大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2160542.html
  • 圆满的成佛之境

    不在。从这个思路出发,智顗推出了他的"一念三千"的理论,而三千诸法则由、假、中三谛总括之。契人三谛的捷径即是观心:以心观心,每一念从心中生起,而每一念都包含了三千诸法。   ...,也是中;中本身也是,也是假。所以,智顗就以"三谛圆融"来形容事物的体和相:即、即假、即中。   体悟此三谛的方法就是三。通过三谛观,行者便可得三谛于一心中,此为&...

    沈海燕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0865841.html
  • 六妙门修法(二)

    ,如练习者在止法中无法入门,即用次第三来修。   1、从假入观这一是入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,应认真修习,反复研磨。此法又分为二科,一是析假入,属于初步的练习;二是体假入,观力较强者方可进修。   (1)析假入:练习者在禅定心中,以明了的心慧分别起,先定心中的微细出入呼吸的相状,只觉此时息相,犹如空中之风一般,无内无外,了无实合格。次皮肉筋骨、五腑六腑等身体各种成份,犹如...

    宋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2142412.html
  • 般若中的心理效应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

    ——从色不异中元色,从四圣谛到无苦集灭道  佛教教理分有为法和无为法两大组成部分,有为法表现了世俗人生的精神形态,而无为法则体现了出世间的佛菩萨们的精神状态,般若中的学说,则是架通有为法和...则在于般若——。“色不异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”这是以般若的融通了五蕴的教义。迸一步在“空中无色、无受想行识”这一段中又否定了五蕴的教义。《心经》用同样的逻辑和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0239356.html
  • 关于《心经》的般若中

    中论》对印度大乘佛学乃至中国佛学的影响太大了,所以人们又把般苦学称为中学。  《心经》虽然讲到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,也讲到了六根六尘十八界这一类唯识学中的基础框架,但其主旨则在于般若——。“色不异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”这是以般若的融通了五蕴的教义。并一步在“空中无色、无受想行识”这一段中又否定了五蕴的教义。《心经》用同样的逻辑和方法,还融通和否定了六根六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1256714.html
  • 般若中和佛教的自我否定

    。“色不异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”这是以般若的融通了五蕴的教义。迸一步在“空中无色、无受想行识”这一段中又否定了五蕴的教义。《心经》用同样的逻辑和方法,还融通...的关系停留在哲学上、思辩上,但般若中学如《心经》却要你从这上面更进一步,从“受想行识”去感受和体会与“”的种种关系。不仅要在六根六尘上去与联系,而且还要用眼界,乃至意识界去与联系。要细细地体会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5265089.html